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55|回复: 0

[外文电子书] Nature: 出版界联名发文,呼吁影响因子改革【转帖】

[复制链接]

1320

回帖

1835

学分

10万

金币

管理员

积分
1835
QQ
发表于 2016-7-25 09: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影响因子的局限性
3 Y* F2 Y# [* l! I6 H. Y关于影响因子的种种负面意见,恐怕主要集中在其对学者个人评价造成的影响。汤森·路透集团发言人Heidi Siegel表示,期刊影响因子 (JIF) 是描述期刊产出的一种粗略指标,不应当作为学者个人能力或者单个文章质量的评价标准。“我们相信对期刊整体影响力的衡量非常重要,而这正是期刊影响因子的作用。”当然,这可能是汤森·路透最后一次就此问题发言了。
- F* c: H) s# R. ?: {& H" b7 w, T; e( f1 F  Z" A4 @
尽管如此,很多学者、投资人甚至期刊并不这样简单地看待影响因子,他们会选择根据期刊的这一指数来评估学者的工作水平。而这很可能会影响到人员的雇佣和升迁,以及资助机构的决定。Nature上2006年发表的文章 “Cash for papers: putting a premium on publication” 指出,当时亚洲各国科研单位对于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文非常看重,并有着令人瞩目的奖励机制。韩国政府对于在顶级期刊发表一篇奖励3000美元;中国农业大学对发表在高影响期刊上的文章最高奖励达5万美元 (当时约合40万人民币);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则有着更精细的划分,对于IF在3-5的期刊,所发文章按照2000元人民币每IF点数进行奖励,对于IF在10以上的文章,每个IF点数价值达到7000元人民币,而发表在Nature、Science或Cell上的文章,每篇可获得25万元人民币奖励。
  Y# [9 [# A) U2 f6 z9 l* Z" A) F$ b- N. ^) {& s
2016年7月11日,美国微生物学会 (ASM) 宣布在多渠道放弃显示影响因子。ASM负责人Stefano Bertuzzi表示:“就我个人而言,我希望清除掉影响因子这个话题,让人们觉得那很俗气,一提起来就觉得尴尬。”Bertuzzi曾担任美国细胞生物学会 (ASCB) 主席,在ASCB的年会上,影响因子就是被拒之门外的。9 Z6 h7 z8 S' q$ d

% ^; e# K1 Z9 @2 }5 n7 r建议加入引用分布
$ T7 u6 U5 H$ [7月5日,由多位出版界人士共同合作的文章 “A simple proposal for the publication of journal citation distributions” 刊登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作者包括来自PLoS、eLife、EMBO Press、Science Journals、Springer Nature、the Royal Society等多家主流出版集团的高层人员,主要作者为来自伦敦帝国学院的结构生物学家Stephen Curry。文章指出了期刊影响因子对于个体文章和学者评价的不利影响,并建议所有期刊引入新的评价手段——引用分布 (Citation Distribution),以更加合理地反映个体工作情况,避免JIF在学术评估中的不恰当使用。
% g% Q3 y: ]9 U$ R" V
: ]3 ]/ m1 {: V9 K0 ?为了进一步说明影响因子的局限性,文章对来自Science、Nature、eLife和PLoS的11个期刊进行了分析,列出其2013-2014年的引用分布情况,并于2015年期刊影响因子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大多数论文的引用次数都低于所在期刊的影响因子。Nature有74.8%的文章引用次数低于其影响因子38.1,Science有75.5%的文章引用次数低于35次 (影响因子34.7)。其中,PLos Genetics的比例最低,有65.3%的文章低于其2015年影响因子6.7。8 c. I# d& r0 w; C2 \/ y3 C3 O: }3 i

* ]- c2 F, T2 @, a4 E3 m9 d, j6 C$ o' s3 H2 n: p) r
引用分布、高引文章及IF对比,图片来源:Nature
& j9 V' K1 d# o# Q  W3 P
: N# D# B4 K8 ]+ F2 d8 T; i
7 j5 A1 F, s( b* _$ K3 C" K各刊2013-14所发文章低于2015年影响因子的比例+ N+ B3 _0 b: c: P. n) \) z

8 [' V# j* b3 }7 M/ ]造成这种分裂出现的原因正是少数高引文章的存在。在研究范围内,Nature和Science在2015年被引最多的文章分别达905次和694次;而在低影响因子期刊中同样存在类似的高引文章,PLOS ONE (影响因子3.1) 和Scientific Reports (影响因子5.2) 的最高引文章分别达114次和141次。
& E- x' N- }8 f! w+ p' \+ h9 ?
5 k4 C8 |" \/ x5 F: ]" p目前,这篇登在bioRxiv上的文章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Altmetric指数已达404,属于前5%的热门文章。/ H/ X, Z- z8 J: Z# ]6 h

, d: s" m4 G: v3 X( B1 J- N/ d0 U
, l4 L0 h. u% z: I1 W该文章Altmetric指数
" E- ?: K' T5 G% A6 L- ?6 c% B# R2 U
新的变革?
7 k, ]$ P) f0 C目前,由the Royal Society和EMBO Press出版的一些期刊已经开始推广“引用分布”的概念。上述文章的作者们也明确建议其他出版商淡化影响因子,增强引用分布曲线的的显示度。这对于期刊情况提供了一个更详实的说明。
" @$ m9 a  ^! n! R0 s" p+ B. y8 ]% J5 J
Nature发言人表示,他们将很快更新网站系统 “以纳入更多元的衡量机制”;Science的代表人则表态,如果上面这篇预印本文章能够发表在同行评议期刊上,他们将考虑这一建议。
  ^2 K6 \! C/ X; s& L8 i& B# {* l3 C9 t2 X5 }( o
荷兰莱顿大学的文献计量学研究者Ludo Waltman表示,对于那些关键性决定来说 (比如雇佣或考核升职),引用分布比影响因子更具参考价值。但他对完全放弃影响因子还是持谨慎态度,比如在学者面对一大堆需要选择阅读的文章时,这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l5 ?* Z; P% Y

4 j  B. o$ j: M- M  F0 `Waltman讲道:“在目前情况下,否认影响因子的价值相当于推翻整个期刊出版体系的价值,以及期刊编辑和审稿人就质量控制所做的全部工作。对我来说,这并不合理。”) l$ u# j* j/ Z$ V. F

! i" ?! l( c% }) Y6 p身为反影响因子斗士的Bertuzzi认为,要完全消除这一指标的影响还需时日。“这是文化层面的东西,人们行为的改变克服面对多方面的压力。”2 O" b, L- `; F9 m2 E
4 W- U! P: A! E; R  j
参考文献2 @. J5 a% J6 }7 p; z% W7 N
http://biorxiv.org/content/early/2016/07/05/062109
; d* F5 i/ y- h4 l! D- [http://www.nature.com/news/beat- ... -metric-1.20224#/b11 {/ Z4 o- m( A2 G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41/n7095/full/441792b.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病毒学论坛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20 00:58 , Processed in 0.06259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