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属白蛉纤细病毒科(Phenuiviridae),班达病毒属(Bandavirus Genus),分类名为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 Virus,DBV)。SFTSV 为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 病毒,呈球形,表面为脂质双层包膜,有由糖蛋白形成的棘突。病毒基因组由大(L)、中(M)、小(S)三个片段组成,根据现有基因组序列分析,可聚集形成多个分支,呈现一定地理区域性聚集特征,尚无证据显示各分支病毒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SFTSV 对脂质溶剂或去污剂以及强酸、碱、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等敏感;对紫外线和热敏感,60℃30 分钟可灭活。
200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德新教授及于学杰教授等首先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血液中发现这种病毒,基于病例临床特点血小板减少的特征加之发热,故而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因该病毒标本早期来源于中国河南省信阳市淮阳山,故而坊间也称之为“淮阳山病毒(Huaiyangshan Virus,HYSV)”,但考虑到地域污名化等因素,目前学术界公认的病毒名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或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 Virus,DB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