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病毒学论坛|我们一直在坚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8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Cross-Reactive and Potent 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s in Human Survivors

[复制链接]

40

帖子

17

学分

559

金币

病毒学院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
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16:26: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Cross-Reactive and Potent 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s in Human Survivors of Natural Ebolavirus Infection
Andrew I. Flyak$ C! i) }- Z! I: O% B1 G
, Xiaoli Shen
6 k* e( |$ |4 L9 g- _, Charles D. Murin
; c8 i$ k! ?. d& R& e6 t* i, Hannah L. Turner
" b/ o$ a9 M: D& v. p3 B3 {; m, Joshua A. David( R  e; ~+ W7 T% V
, Marnie L. Fusco
& |; q, ?! i) {: v: C/ U, Rebecca Lampley
/ k- {* [- d, K' X. I, Nurgun Kose
8 J+ Z3 s3 I5 Z3 w6 R,Philipp A. Ilinykh1 J: w3 C; W) k  F. k. n" g4 n
, Natalia Kuzmina. O/ Z) ^0 O* P& Q! R) k8 b
, Andre Branchizio5 \/ g8 |1 B" _0 I
, Hannah King
5 w3 U2 D/ u) u2 B4 \, Leland Brown# u( W0 h0 W: a3 d
, Christopher Bryan
0 p  f9 c7 _5 D. h5 {# P3 R1 A, Edgar Davidson. |1 ~4 M. R4 b! `! x' A& A
,Benjamin J. Doranz( a6 m$ W- F5 ^9 ~
, James C. Slaughter
& W% Y0 T% g, B" E, Gopal Sapparapu
8 W9 q& M" |" Q# x3 J, Curtis Klages/ c7 v7 Q' ~  R; D; n
, Thomas G. Ksiazek
4 g3 w9 f. q; d# m1 T( @3 |/ `, Erica Ollmann Saphire
; O7 q# M2 t# n3 n,Andrew B. Ward$ {! u; o  G; p& k; ^3 X
, Alexander Bukreyev
' B; o5 D# e. H& e* A0 e, James E. Crowe Jr.
0 ^) d/ @) l( U0 `3 g. d
6 e+ ^/ E+ ]7 n6 U$ E4 y, T5 N
Publication stage: In Press Corrected Proof

5 E+ [" N6 R- l$ S6 \9 d
. o& S2 w! H7 W- X0 d
( M/ L9 @5 E- t1 \' V文献链接:如下) [" ^5 i0 P' R1 `8 [1 }

$ f4 V  L2 p1 D! e( ahttp://www.cell.com/cell/pdf/S0092-8674(15)01686-4.pdf
. a$ ?7 E" y; B3 ~# S( v2 A& _) i* c% ?2 E, w/ F
http://www.cell.com/cell/pdfExtended/S0092-8674(15)01686-4
+ I+ `/ b9 d( D# S* A- n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40

帖子

17

学分

559

金币

病毒学院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
17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16:27:45 | 只看该作者
我是看了论坛微信号“号外号外!埃博拉病毒的“克星”——人源性抗体新鲜出炉!”得知的。/ z, d5 S, w2 T' {% g! Q3 b, b
7 s! T+ P0 K7 C' E+ A. T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和灵长类动物发病且致死率很高的生物安全四级(Biosafety Level 4)烈性病毒。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自1976年首次被发现至今,埃博拉病毒已经在非洲肆虐了近40年;2014年3月开始,一场以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为中心的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疫情迅速在整个西非蔓延开来,共导致了28000多人感染,死亡人数接近11000人,病死率高达39%# I: N& x( s* N. Q, d- J
/ Z1 r' r1 A  l: ?. S- {( G+ \- L$ U
疫情爆发后,世界各地的医务人员和科学家,都参与了这场病毒战役。由于埃博拉病毒在实验室中难以培养,药物测试难度大,针对这种病毒感染的治疗手段一直没有太大改观。2014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批准一种试验药物ZMapp,用于治疗埃博拉(世卫组织批准用试验药物治疗埃博拉)。此外,科学家们在埃博拉病毒疫苗研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相关新闻:英国对抗埃博拉病毒疫苗已开始进行人体试验;埃博拉疫苗首次人体试验展现希望;Lancet:试验证明埃博拉候选疫苗安全性
8 t% _7 g+ D* m
科学家相信,埃博拉病毒一定存在着其他“克星”。例如,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是由一类白血细胞的克隆产生的,它们已经与骨髓瘤(癌)细胞融合,形成了快速增长的“杂交瘤”。就像寻热导弹一样,它们能够寻找并摧毁目标,在这种情况下,目标就是埃博拉病毒。1月21日,美国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和德克萨斯大学Galveston医学分部(UTMB)的研究人员,在国际著名学术《Cell》杂志报道称,他们已经从埃博拉病毒感染的幸存者中,分离出了人类单克隆抗体,能够中和该病毒的多个物种。
# {4 {2 w! Z: p- V2 ~+ @
这项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范德堡大学疫苗中心主任James Crowe教授指出:“我们曾经认为,我们需要五组不同的疫苗或五种不同的药物。这项工作表明,不同的埃博拉病毒群体之间有着共同的元素。也许我们可以找到一种疗法或一种疫苗,来解决所有的问题。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分离出了一组非常多样化的病毒特异性抗体,它们似乎可结合病毒包膜蛋白的各个部分。”另一位共同通讯作者Alexander Bukreyev指出:“一些抗体不仅能中和埃博拉Bundibugyo病毒,而且还能中和Ebola Sudan和Ebola Zaire病毒,类似于最近引起西非疫情爆发的病毒。”

0 i/ U5 O, g. i5 y
上周,纽约阿尔伯塔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报道称,他们设计的“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可识别两种埃博拉病毒,从而为接触两个埃博拉病毒物种的小鼠,提供了高水平的防护。在当前这项研究中,在论文第一作者、研究生Andrew Flyak的带领下,研究人员用他们开发的一种高效方法,从2007年乌干达爆发疫情中的幸存者血液中,分离并产生了大量的单克隆抗体。

7 ?5 z: L' S: F" \5 _+ ?
这项研究需要用到活病毒,是由UTMB的Galveston国家实验室Bukreyev团队进行的,他们具有安全处理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安全设施。除了中和多个埃博拉病毒物种之外,其中一种抗体也能保护豚鼠免于病毒的致命挑战。
; I, b5 g+ r6 r
以前的疗法是用重组的小鼠抗体。Crowe说:“这项工作指出了‘采用完全人源抗体作为新一代抗体治疗’的方式。根据正在进行当中的人源抗体和疫苗研究,很显然,我们找到了对付埃博拉病毒的一种防护策略。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与疫苗不同的是,抗体治疗可向有感染风险的医护人员和其他人,提供短期的防护。它们还可以作为抗病毒药物,治疗已经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
* ~- V! Q! e, w/ Z* m/ f

23

帖子

39

学分

5741

金币

病毒学院中学生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9
板凳
发表于 2016-2-3 21:59:04 | 只看该作者

/ {& ^4 V4 Q8 g4 ~. i* I! Q2 q+ w8 W" I  j
) E& u9 o, |$ X4 t4 Z2 [+ A6 T. p
+ @3 Z; }3 s$ m
$ o/ d3 o% J$ k3 S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学分 +1 金币 +50 收起 理由
wwwkkk83 + 1 + 5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论坛App下载|Archiver|小黑屋|中国病毒学论坛    

GMT+8, 2025-5-2 03:40 , Processed in 0.116908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